皮潭村的“鄉(xiāng)愁”記憶
東江如碧綢輕展,在龍川的青山褶皺里蜿蜒出秀潤身姿。循著“東江畫廊”鄉(xiāng)村振興示范帶望去,龍川1號公路恰似一縷銀線,將皮潭、黃嶺、長洲諸村輕輕串起——顆顆都似浸了碧水的玲瓏明珠,綴在黛山碧水間。碧水繞山而流,綠樹映天透澈,當(dāng)日出的光芒漫過田埂的剎那,風(fēng)里都裹著暖融融的甜意。縱有千言萬語,又怎是一個“美”字能道盡這份景致?
在這串綴滿青山碧水的珠玉里,皮潭村卻最是別致。若說周邊村落是散落在山水間的明珠,它便是溫潤碧玉上嵌綴的那顆小珠,自蘊其靈韻。若你獨自在此間漫步,會慢慢發(fā)現(xiàn):這方依山傍水的天地,早已將自然景致的清靈、客家風(fēng)情的醇厚與休閑意趣的恬淡,細細揉作了一體。
要去皮潭村,一定要走龍川1號公路——這條路本身,就是旅途中最該慢品的風(fēng)景。天剛蒙蒙亮,我們從龍川縣城出發(fā),過黎咀鎮(zhèn)中心街,沿東江驅(qū)車一路北上。風(fēng)裹著稻穗的清香在車窗邊打轉(zhuǎn),忽然就勾出我從前對這條路的淺見:總以為它不過是東江畔一段“網(wǎng)紅景致”,后來才知它是龍川人精心織就的旅游絲帶,一頭牽著霍山4A級景區(qū)的靈秀,先以8公里主干段鋪展一段序曲,再以130公里示范環(huán)線鋪開全域風(fēng)光,把一路風(fēng)光、一片產(chǎn)業(yè)與一方百姓緊緊系在一處,藏著龍川最動人的山水脈絡(luò),每寸路面都浸著民生溫度。2024年,龍川1號公路入選“廣東交旅融合”十佳案例、全國“四好農(nóng)村路”典型,成了龍川亮眼的名片。
路面漸漸褪去此前的起伏,變得愈發(fā)平緩舒展。沿途的稻田慢慢稀疏,成片的柑橘林順勢鋪展開來——原來皮潭村正是借了楓樹壩水庫的活水滋養(yǎng)與得天獨厚的地理優(yōu)勢,自2017年起便連片種起柑橘,足足有百畝規(guī)模。品種多是砂糖桔與貢柑,素來以皮薄汁足、蜜甜無核惹人偏愛。
我們索性停了車,跟著一位挎竹筐的老伯往柑橘林深處走。隨著他手里的剪刀“咔嚓”輕響,一串串飽滿的果子被剪下,隨手徑直塞到我們手里,聲音里滿是樸實的熱絡(luò):“嘗一個,保準(zhǔn)甜!”我剝開黃色的外皮,輕輕掰下一瓣塞進嘴里,咬下一口的瞬間,清甜的汁水先在舌尖綻開,滿是山間特有的清冽與新鮮。先前早起積攢的幾分倦意,也跟著這股沁人的果香,悄悄散得無影無蹤。
終于踏至皮潭村,路邊靜立著一塊青灰巨石,石上刻著“皮潭村”三個朱紅大字。此時江面薄霧輕籠,水汽裊裊漫上岸來,教人恍惚間分不清是在人間還是云端。先是村頭的老樟樹,漸漸連整座村子,都被一層軟絨絨的晨光裹得嚴(yán)實。抬臉張開雙臂,風(fēng)便輕輕擁過來,裹著草木清潤的香氣。
不一會兒,天地間的霧氣慢慢散去。遠處,清脆的鳥鳴在田野間打轉(zhuǎn),只聞其聲,不見其影;白鷺翩躚掠過江面,翅尖掠起細碎的水光;漁船點點綴在碧水間,隨手一拍,都是一幀幀水墨淡彩。眼前漸漸顯露出許多具有客家風(fēng)情的木屋民宿,臨江而建,錯落有致。江畔的步道串起木屋、花海與垂釣臺,人在房間里推窗,便見碧水青山撞入眼底。
一些外來的游人,三五成群徜徉在山水間——在鄉(xiāng)村的蒼翠里尋一份遠避紛擾的安寧,在煙火氣里品一味俗世生活的溫軟。村中的菜園里,雖不是瓜果滿架的時節(jié),芥菜、生菜這類耐生的時蔬,卻長得格外旺實。農(nóng)夫在田間耕作,鋤頭起落間,泥土的厚重就漫過來——那股熟悉的煙火氣撞進心底,忽然就覺出生命的鮮活與熱鬧。
說起龍川的客家美食,在這里都能尋到,每一樣都勾著人的饞蟲:慢燉數(shù)小時的豬肚雞湯鮮得暖喉,薄切的魚生瑩潤如脂,車田豆腐裹著黃豆的本真香氣,東江河鮮清蒸后滿是江水的清冽細嫩,還有艾葉煎雞蛋的山野清香——每一樣都勾得人挪不開眼、放不下筷,一口下去,便是濃得化不開的“家鄉(xiāng)味”。
村口老榕樹下,客家阿婆們用客家話拉家常,說誰家的筍干今年賣得俏,說哪家民宿又住滿了城里來的客人。老伯們卻沒工夫閑聊,正和老伙計湊在一塊兒打紙牌,出牌時的吆喝聲透著股爽利勁兒。偶有游客湊過來問“客家山歌怎么唱”,阿婆們就笑著教:“月光光,照廳堂”,調(diào)子軟乎乎的,混著游客的普通話,像東江的水裹著山澗的溪水,溫溫柔柔淌進心里。
每周六下午四點,皮潭村文化廣場上,省級非遺“龍川手擎木偶戲”總會準(zhǔn)時開演。這門傳了千年的技藝,木偶衣袂上繡著細巧的客家紋樣,提線一牽,連眉眼都似有了靈氣。演的多是《三國演義》的片段,或是配著客家山歌的小故事,就這么把本土的老故事輕輕講給游人聽。演出散場后,篝火晚會便燃起來,游客跟著村民起舞,歌聲、笑聲裹著晚風(fēng),滿是濃郁的鄉(xiāng)風(fēng)。
從前,皮潭村的村民多靠傳統(tǒng)農(nóng)業(yè)糊口,或是外出務(wù)工貼補家用。如今,皮潭村把自然景觀、非遺傳承與鄉(xiāng)村生活揉得剛剛好——既圓了都市人對田園詩意的向往,也讓人能深品客家文化的獨特韻味。其實,不管是江畔漫步、看一場非遺木偶戲,還是進園摘鮮果、沿步道賞江景,在這里總能尋到一份返璞歸真的自在。皮潭村的田園風(fēng)光、特色美食、鄉(xiāng)土文化,正成為游客心目中的“詩和遠方”,成了藏在心底的“鄉(xiāng)愁記憶”。
友人是土生土長的龍川人,在深圳打拼了好些年。他說:“你說怪不怪?站在深圳的家里,我倒總想起老家,想聽聽爸媽的嘮叨。”他的話我深以為然,就像在心底總記掛著在龍川修高鐵時見過的——田野里的風(fēng)、古樸的客家圍屋、輕霧繚繞的東江、溫軟的客家鄉(xiāng)音,還有蟲鳴蛙叫的夜,以及像家人般溫暖的老友。我所向往的詩意,幾乎都能在這里找到韻腳。
原來,所謂人間好山水,說到底,不過是懂煙火、知人心的鄉(xiāng)愁。人生路上慢慢走,會遇見風(fēng),遇見水,遇見繁華,也遇見風(fēng)雨雷鳴,可那些鄉(xiāng)村的炊煙、城市里熟悉或陌生的笑臉,都是沿途不期而遇的溫柔。就像我來皮潭村,遇見1號公路上的美麗、村落的晨霧、彎腰的稻穗,還有江水濕潤與開心的笑臉,忽然懂了:這路畔的一路風(fēng)光,原是一場溫柔的歸途。
這便是皮潭村的鄉(xiāng)愁——從來都在,從未走遠,就藏在每一縷風(fēng)、每一顆果、每一聲鄉(xiāng)音里。
作者:鐵朦朧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
- 強國必先強教,強教必先強師。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(jié),主題是“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,譜寫教育強國建設(shè)華章”。

